即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通过解释宪法第10条第1、2款或制定具体法律条款来落实宪法第1、2款的方式,将城市、城市郊区、镇和农村中特定区域的部分土地确定为国家所有。
当然,这个范围是否适当,还需要在国家监察法立法时审慎权衡确定。前者调整的重点是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包括对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
(5)人大常委会组织对监察工作特定问题调查。监察机关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监察机关的上述行为具有广义行政行为的性质。因此,对监察对象向法院提起的这类诉讼,并将这类诉讼归入行政诉讼的范畴,这在理论上是能够成立的。国家监察机关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随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司法行为法和司法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7]宪法诉讼法等)、司法救济法(冤狱赔偿法、司法赔偿法等) .国家监察法之所以不同于行政法和司法法,将采取组织法、行为与程序法、救济法三者合体的形式。
监察对象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依法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摘要】国家监察法是国家监督领域的基本法,属于宪法性法律。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规范性质是财产权资格授予条款。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宪法第10条第1、2款授予给国家的是获得私法上城市、城市郊区和农村土地财产所有权的资格,而宪法第10条第3款授予给国家的则是公法上的征收和征用土地的公权力。[48] 2012年7月,笔者就这一问题请教郭道晖教授时,他回答说,在1982年看到这一宪法条文时,他没有多想,以为其只是指城市中的空地和无主地属于国家所有。具体来说,宪法第10 条第1 款中的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中的城市应指‘市以及直辖市与较大的市设区的部分,[38]或直辖市、设区的市中的城区以及不设区的市。当然,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许多城市里是可能存在非国有土地的,也就是说城市的土地是可以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城市也不一定非要建立在国有土地之上。
对于宪法生效之后形成的城市土地,该条款既不会导致自动国有化,也不要求国家最终征收。如果用行政区划概念上的直辖市或其他的市来解释第10条第1款中的城市,其结果就是允许政府通过变更行政区划的方式来对集体土地进行概括国有化,而这既不利于非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保护,也必然与宪法第10条第3款所设定的征收制度相冲突。
[17]这时,宪法第10条第1款作为一个宪法规范,如何处理被纳入新城市或新城区的集体土地就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由于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持有房地一体的观念,所以当时的人们也很难认识清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一规定所可能具有的规范意义。[49] 蔡继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必须修改宪法》,《中国乡村发现》2014年第2期。未来,华西新市村将会改名为华西新市,最后成为华西市。
从总体上来看,市政府的优先购买权并不像征收那么严厉,但其对于落实本地分区规划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在实践中,谁可以根据何种标准来判定某个具体的项目是否可以由农村集自行进行建设呢?答案也不清楚。一下子国有,这些区别全没了。对于这些规定,彭真在代表修宪委员会所做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解释说, 关于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宪法修改草案从我国的现实状况出发,作出了明确规定。
‘文化大革命发生以后,‘中央建筑设计院也被遣散了,所有的(规划)研究所的档案都被打成捆并装进普通的麻袋,只有一部分邮寄到各省,其余的都被销毁了,一百多个城市的规划调研材料和规划图就这样消失了。首先,由于八二宪法通过之后,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逐渐被界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在这个被设定为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放弃了追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大二公的理想,转而承认集体经济以及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9] 三、授权规范论的更新与完善 当集体土地因为行政区划调整、城乡规划变更等原因被城市包围变成城中村或受城市规划控制后,根据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一规定,到底是进行深圳式的转地是合宪的,还是不进行深圳式的转地是合宪的呢?这些集体土地所有权应当做何种认定或变动才不会违反宪法呢? 如果不对宪法第10条第1款进行合理解释的话,我们根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之所以要支持后一种解释方案,并非仅仅是基于本文论证的需要或者笔者自身的个人审美,而是有法解释学上充足的理由。[47] 由此观之,我们是很难通过解释城市的含义来解决宪法第10条第1款所存在的问题的,而且在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一规范当中,城市是作为一个定语出现的,是用来限定土地这一术语的,其本身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主语,因此在解释学上也不宜单独进行解释。土地使用权性质以划拨确认。[3] 不过,在修宪过程中,第二种意见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以下两个方面。比如温世扬认为,应当将宪法第10条第1款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一条款修改为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已经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力图通过讨论宪法第10条第1款的规范性质以及城市这一术语的规范含义,来提出新的宪法解释和解决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五项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镇、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这样,震动小一些。关键词: 城市的土地 国家所有 宪法解释 授权性规范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宪法第10条第1款所规定的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越来越引人注目,如何对待、理解和适用这个条文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学术议题和社会话题。
[46] 笔者不同意彭文的上述意见。也就说,人们在当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总体上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要垄断生产资料并直接进行经济建设以及国家要代替社会和市场为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等方面。
土地使用权确认给行政村、享有对集体资产处置权的村民组(自然村)或转制后的股份制公司。房地产所有证是房地产所有权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需要将文义解释与其他解释方法(比如原旨主义解释、体系解释、比较法解释等)结合起来寻找可能的解释方案。在落实方式和程序上,由于土地国有化涉及到国家基本财产和经济制度的问题,因此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原则上应当由立法机关通过解释宪法或制定法律,而不宜通过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方式来加以落实。
原因有二,其一,第30条是关于国家行政区划的划分,而并非关于土地产权之界定。[27] 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2011年11月7日),第15、16条。
[3] 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关于城市(镇)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暂行规定》,((1982)城发房字77号),第1、2条。除了通过上述这两种途径外,国家还可以通过私法方式获得城市和农村中非国有土地所有权,比如国家可以在土地市场上有偿购买非国有土地,或者接受非国有土地所有权人的赠与,也可以与非国有土地所有权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所有权的互换。
1982年增加这一规定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下,土地只具备资源使用功能,而不具有资产功能。(3)就土地所有权转化途径而言,除了宪法第10条第3款所规定的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外,[20]实际上还存在一条隐秘的途径,即将宪法第10条第1款中的城市解释为城市行政区或城市规划区,然后对城市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内或城市规划范围内的集体土地进行概括国有化。
遗憾的是,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这一宪法条文虽然简单明了,但却无法通过文义解释来明晰其内在的含义。[23] 虽然当时就有学者批评说,深圳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直接转为国家所有,是对第10条第3款的回避。[50] 还有法律学者分别提出了他们各自的宪法修改意见。因为除了买卖、赠与、继承、政府征收、无偿没收等方式之外,中国的物权变动理论和制度中还需要增加因实现城市化导致土地所有权灭失这种新的类型。
毕竟,根据宪法第6条的规定,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都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国家所有权与集体所有权之间通过上述方式进行产权变动,并不会突破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2015年2月5日,郑州市国土资源局做出上述政府信息公开答复。
[17] 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7月12日发布)。参见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那么应当如何解释这个条款呢?笔者曾经提出,应当将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解释为是授权性条款的组成部分,其具体的含义是(1)城市的土地可以属于国家所有,也可以不属于国家所有。不过,总有一天,龙港镇会争取成为名副其实的市。
发布评论